top of page

軌道下的汗水與榮耀:《林鐵之心》幕後故事

  • 作家相片: York Hung
    York Hung
  • 9月2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好男孩影像耗時一年製作的《林鐵之心》形象紀錄片
好男孩影像耗時一年製作的《林鐵之心》形象紀錄片

《林鐵之心》的創意理念

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,是台灣唯一專責管理高山鐵道的機關單位,我們希望透過文字、影像、聲音等美學形式,呈現高山鐵道技術與藝術人文兩大主題。

同時,藉著阿里山林鐵總體營運管理中展現臨帖人的愛心、用心、同理心,能更清楚看見百年林鐵的循序轉型。因此,觀眾能在鏡頭帶領下,從不同以往的視角與觀點看見台灣阿里山與林鐵人的故事。


形象廣告製作的核心精神

好男孩影像在形象廣告製作這塊,核心精神就是「議題內容與媒體宣傳互為製作的表裡」。

近年媒體環境由「單一來源」轉為「多元來源」,面對「客群分眾」的市場,妥善操作自媒體與社群網路,是強化宣傳價值的關鍵。


因此,前期製作階段中除了進行田調場勘,亦建議林鐵處將「適合文字畫呈現的重要內容」以網路社群露出為主,並與同屬性的粉專串聯,尋求突破同溫層及擴散效益最佳化。最終得以完成多點曝光並導引流量集中,維持議題聲量熱度的目標。


腳本設計與影像風格

從時間與空間看見立體的林鐵」是創意核心,企圖利用環境中會出現的顏色與聲音,以車站為點,以鐵道為線,以人為關鍵,串聯起《林鐵之心》影像敘述的架構。


腳本為帶領觀眾看見林鐵人,運用三個概念──

時間概念:將實際過程濃縮為24小時,擷取具備影像感染力的深刻畫面,呈現林鐵人用心守護阿里山林業鐵路的過程。

視角概念:多人敘事線的動態組合,串聯不同職務的角色,呈現林鐵人員與各種人群的互動狀況。

場域概念:從室外到室內展演林鐵的專業分工,讓觀眾得以一窺平常難得一件的工作現場與狀況。


從陌生到共好,用信任堆疊影像

《林鐵之心》在機關標案製作類型中,對於林鐵處與好男孩團隊而言都是獨特、有趣且意義十足。除了既有的期中審查會議,好男孩團隊更主動與林鐵處進行十餘次的工作會議討論,如此密集的互動與激盪,使得彼此從陌生到認識,從理解到同理,擇善固執地追求一個共好的製作。


《林鐵之心》大膽捨去過往大眾既有的印象,更用心察覺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細節,是否仍有值得發揮的亮點。我們抓住「以人為本」的基本價值,從前置期到拍攝期之間,從林鐵處200多位員工之中初訪33人選,最終精挑細選11位做為本片中的代表人物。位往返各拍攝地點,劇組工作車輛更在拍攝期的10個月內,行駛超過2萬公里,相當於環島台灣17次。


我們更在影片中巧妙創造事件,為林鐵人的工作氛圍添加許多感性,例如「林鐵家庭日」讓林鐵員工與家屬彼此在工作現場獲得更大的認同與歸屬感。「聽森林呼吸」由范欽慧老師的帶領,從小笠原觀景平台到水山步道進行巡禮。「北門末班車」帶來的魔幻時刻,得以一窺夜晚中車輛行駛的特殊畫面等。各種事件與活動共計約15場。


得以如此操作,完全基於林鐵處與好男孩團隊雙方於過程中百分之百的付出與信任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